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88.118.91578 前往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平台查询

泉州:“3+N”点亮乡村文化新生活

2025-07-02 00:00    来源:泉州网  点击量:17  评论(0人参与)
 

“我们村有300多年高甲戏传承历史,可以说每一栋老房子、每一块砖头都很有‘戏份’!”提及高甲戏,南安市岑兜村的村民言语中藏不住满满的自豪。在丰泽区蟳埔民俗文化村,身着传统服饰的蟳埔村民与游客齐唱《红星闪闪》《爱拼才会赢》等歌曲,用充满深情的歌声为党庆生。融合情景剧《侨批往事》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的常态化演出,成为泉州探索“一县一台戏”的成功范例。


近年来,泉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锚定“共建共享精神家园”的发展目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作,系统构建了“3+N”乡村文化工作体系,即通过建好一个阵地、建强一支队伍、建立一套机制,并结合当地村居特色,着力发展和推广“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的N项特色文化项目或者文化活动。得益于这一工作的持续开展,泉州的文化活水早已从古城集聚走向全域“漫灌”,传统戏曲、非遗技艺、书香阅读等文化业态扎根乡村第一线,让村民共享高品质、多元化的文化盛宴,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以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实践。 □融媒体记者 黄伟毅


“一村一色”的创新实践


在岑兜村的高甲戏传习所里,经常可以看到58岁高甲戏演员林国春认真授课的身影,不时纠正学生的动作与唱腔;而他的学生正是村里的小学生,稚嫩的脸庞写满专注。自2015年开班以来,林国春已义务教学十年,与其他高甲戏演员一道培训学员258人次,其中9位“小演员”进入专业剧团。


有“高甲戏发祥地”之誉的岑兜村,正以百年非遗高甲戏的文化内核为基石,演绎着传统文化与乡村共生共荣的生动实践。2022年,岑兜村深挖辖区“一草一木”“一街一屋”的高甲起源故事,投入1000多万元、节选10个点位建设全国首个高甲戏户外博物馆,在推动“非遗高甲”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同时,营造“村中有戏、村戏交融”的沉浸式文旅新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该村于今年1月份举办的首届洪埔戏剧交流汇暨岑兜高甲嘉年华,线上流量突破2000万人次,成为乡村传统文化出圈的生动案例。


依托独属于当地村居的乡村文明特色,泉州正引导各村挖掘文化禀赋、盘活文旅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村,构筑“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的乡村文化版图。


位于安溪县金谷村的金谷溪岸文化园,有个颇受网友欢迎的“另类打卡点”——“砾艺术厕所”。在泉籍当代艺术家陈文令的设计赋能下,废旧公厕蜕变为“微型美术馆”,以陶瓷雕塑为元素的同时,还融入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颠覆了人们对乡村基础设施“破、旧”的刻板印象。陈文令认为,“乡村振兴需见人见物见生活,艺术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以这一理念为引,金谷溪岸艺术公园利用建筑废料打造雕塑长廊,将河道滩涂变为艺术景观,并走出“艺术+旅游+农业”三产融合的新路径。今年“五一”期间,金谷溪岸文化园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类似的文化创新探索,遍及泉州各地。泉港区的东张村,结合农村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开发,开展非遗文管表演、DIY油画写真、篝火晚会等活动,定期举办重阳节“百寿宴 洗脚礼”,用精彩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国陶瓷发源地之一的晋江市岭畔村,立足千年陶乡特色,串联村庄陶艺元素,发展特色陶艺旅游,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泉州注重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保护结出的硕果,也为“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城市品牌增添了不少新亮点。今年“五一”,“国宝级”民俗艺术——泉州宋江阵时隔40年的再现,不仅收获现场的阵阵掌声,也引起全网的关注与点赞。早在360多年前,南安市钱塘村便有了宋江阵,并尊郑成功祖姑——郑氏岳娘为宋江阵祖师。如今,该村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宋江阵十八阵法,为古城复排宋江阵提供了蓝本。


在家门口看“连台好戏”


6月25日,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明德堂举行的融合情景剧《侨批往事》推介演出,赢得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喝彩。突破传统舞台距离感的创新艺术呈现方式,让观众“零距离”感受高甲戏、南音、掌中木偶等非遗元素与《向远方》《梧林》等本土原创舞蹈、歌曲融合的独特观感。据了解,该剧将以每周8场的常态化演出频率,展现乡村文旅融合的新范例。


把戏台搭到群众家门口,已成为泉州不少县域“不谋而合”的做法。“能在家门口看到这么专业的剧团演出,真是过足了戏瘾!”在德化县桂阳乡“送戏下乡 文化惠民进万家”演出活动现场,村民林大爷对前来演出的剧团赞不绝口。台上,演员们正以诙谐生动的科步、婉转悠扬的唱腔重现高甲戏经典剧目,锣鼓声、喝彩声交融成一首乡村的“文化赞歌”。在泉港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建+”邻里中心、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成为“送戏下乡”的舞台,今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非遗歌舞剧《寿乡福韵》、文艺联欢晚会《圭峰之春》、芗剧新年展演等“好戏连台”下乡展演活动21场。


在全市层面,泉州组织的由国有文艺院团、博物馆、艺术馆等艺术家(专家)以及文艺家协会成员组成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常态化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百姓大舞台”“村晚·乡音”等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130支、人数3108人,去年以来组织举办各种文化惠民活动超过2000场次。


文化下乡、入村,离不开文化载体的助力。目前,全市163个乡镇(街道)均建有独立设置的综合文化站,2530个行政村(社区)均建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条件的地方还建有百姓书房、文化驿站等特色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03个。这些乡村阵地,有效地带动优质文化直达基层,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势能。不过,泉州并不满足于此,正将原有的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党建+”邻里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家书屋等,整合建设成多功能众享空间——“文化礼堂”,让乡村文化阵地实现从“有去处”到“好去处”的跨越,补足城乡文化阵地设施短板。接下来,泉州将按“2025年建设100个、2026年建设100个、2027年建设100个”三年目标,累计再建设300个“文化礼堂”,并通过开展星级评比,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此外,泉州还建立了“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社会参与+群众主办”的实施路径,充分调动各级、各方力量,让优秀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以政策层面为例,泉州先后出台《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了公共场馆建设维护、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要求和方向路径,破解了公共文化空间软件硬件不匹配的问题。同时,为实现乡村文化空间的长效运作,泉州还鼓励国企、民企、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建设和运营各类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委托管理、服务外包等方式,解决了管理人员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大大提升了设施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